在语言哲学中,truth是指一个句子所表达的事实,亦即句子的意义有其经验的根据。
杜维明:你曾写过这个报道,细节也是很清楚的。古稀年,我回到了大陆,所做的工作和当年立志时一样,是以儒学到全世界去交流和对话,以期发掘它的普遍价值。
对此,您也没有任何预期,觉得应该做,就去做了。同时,还存在一个广义的他者,天地在其中。有些哲学家是必须、应该接触的,但和非哲学领域学者的接触激发了我的很多灵感。发现其中有不少重叠共识。学以成人这个主题可以成为跨文化、跨宗教的对话。
所以,儒家提倡为己之学,就是要开拓自我性和主体性。如果这个未来的方向对我们有利,是否就一定是对非洲有利的呢?拿一带一路建设而言,我们强调的是中国和非洲的双赢,这种双赢要注意不是我主观认为的双赢,而是要对方认可的双赢,这是一个基础,因此,合作一方从一开始就要参与。那您所说的仁体与熊十力的实体有何不同? 陈来:我所论的仁体与熊十力的实体论的最根本区别在于熊十力前期的新唯识论主张唯心论,新唯识论的宗旨是把心说为本体。
借用传统宇宙论的语言或方式来说,仁体的大用是生气流行,通贯周流于四者之中。这让我们想起伯林的狐狸型(广度)和刺猬型(深度)学者的分类。当然这些也可以看作是个人的学术工作得到的一种肯定。那种把他人看作自己的地狱的看法,完全不能建立人与人、群体与群体、民族与民族、文化与文化之间沟通基础。
但是他特别重视读书人的经典学习,多数经典解释著作都着眼于学生的经典学习,以帮助一般读书人学习儒家经典著作为其著述目的之一。儒家仁体思想与马丁?布伯的学说有接近之处,仁不是自我中心的,并不单纯强调个人修身,仁学不仅是克己,更是爱人,不仅是为己,也是为他。
仁体是实体论的,同时亦是作为一切可能性的条件、根据和基础,这是中国哲学的传统,中国哲学本来没有西方式的神学思维,强调的是天人合一,人与世界的统一。中国的儒学复兴,政治和社会层面的理由远远大于、强于所谓企业管理的理由。在2013年您的学术自述中,曾这样介绍自己:我的专业是中国哲学史,目前为止,学术工作可以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几个方面,具体来说是宋元明清理学与近代思想史研究、古代(春秋以前)宗教与思想史研究、现代中国哲学研究与二十世纪的传统与现代的文化论争研究。在此意义上,西方哲学只是哲学的一个殊相、一个例子,而不是哲学的标准。
2014 年,陈来笔耕多年的《仁学本体论》出版,成为当代儒家哲学的综合创新之作。就儒学而言,在发展作为形而上的建构的儒学时,我们更应该强调作为生活伦理的儒学。美国著名汉学家阿里夫·德里克在其著作《后革命时代的中国》中便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这场复兴视为全球后殖民话语在东亚的一种表现形式,认为基于现代化的儒学重述(在这一意义上来说,即资本主义现代化)是新的儒学的话语特征,并认为它将可能在全球资本主义时代再次成为赢家。您能否举个例子,在这个过程中的讨论,是否对出书有建设性作用? 陈来:这是我对教学的理解,我喜欢讲课讲最新的研究,而同学没有任何参考的讲义,这种教学场景是我最享受的。
比如朱熹理气观的问题上,呈现出复杂现象。我接受了张先生对中国哲学史范畴问题的分析方法,保证哲学分析的妥当性,同时为了给论文的叙述分析打下坚实的文献考证的基础,我在论文撰写之前先作了朱子书信的编年考证。
李泽厚说现象既是现象也是本体,至少在形式上熊十力已经精密地阐述过此观点了。第一,朱熹19岁中进士,71岁死去,他的思想,包括理气先后的思想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换言之,哲学是共相,是一个家族相似的概念,是世界各民族对宇宙人生之理论思考的总名。新四德的关系完全可以用固有的传统四德的关系来理解,即仁统四德。朱子的思想为近古士人提供了一套学为圣人的目标和方法。仁爱是仁之本体的本然流行,其他三者是仁的流行的不同表现。在现代社会,四德论应有所发展,已有的仁义礼智四德,仍有其价值和意义,但儒家仁学必然以仁为基础,来对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原则,加以贯通。2013 年,第23 届世界哲学大会在雅典举行,陈来做全体大会发言。
但我们知道,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革命性发现颠覆了人们以往对宇宙的认知,伴随而生的是崭新的宇宙观。熊十力又总是在炤明、升进的意义上讲心,但这样的心只是精神,还不能确定伦理方向,只有仁心才能确定伦理的方向。
2015年,此书获第三届思勉原创奖。当时,杜维明先生坚持鼓励他使用中文陈述报告,这也是该会举办以来首次出现的中国声音。
先生引《周易》《大学》,作又新:既日新矣,则必新新不已。在书作成稿但未出版前,您最有兴趣,而对于重复已出版的书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就乏味了。
当代儒学复兴拥有自我的内在理由,中国现象无法随意与他国比附 文汇:当代中国的儒学复兴发生在全球现代化的背景之下,您刚才提到新儒学的关注焦点事实上与资本主义并无关联,那么二者在整个时代各种因素的簇拥下,是否会产生一些化学作用?或者说,儒家伦理话语是否会越来越多地被挪用来为非儒学问题服务? 陈来:新儒家更多关注的是对东亚现代化成功的解释,而不是挑战资本主义本身,从而他们当然就不会涉及挑战资本主义,像马克思那样。报告中,61 岁的陈来将古希腊哲学中的概念运用到对中国儒学的分析。所以一切伦理都是面对他人世界,是对人与人关系的原则,而仁是儒家哲学中最重要的他人伦理和关系伦理。单一的纯粹哲学的看问题方式,不能适应中国百年来遇到的文化挑战,也不能满足现代中国人文学重建的综合需要,不能处理一个具有几千年连续发展的文明在当代复兴过程遇到的问题。
为了反映朱熹思想的全貌,我们必须依据其历史演变过程。在这方面,朱子学的学习精神应当说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指导。
现代人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朱子思想应较适宜于现代教育中学习者的需要。中南海讲课是完成教育部的任务,算是分内之事。
1986年、1996年、2006 年,他曾三度赴哈佛游学,前后加起来共四年。这种爱是个人对于他人的爱,而不是指向自己的爱。
十几年后,当陈来考取北大哲学系研究生时,身边的老先生变成了张岱年与冯友兰。我现在回头看自己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一些讨论儒家与中国现代化的文章(详见陈来《人文主义的视界》),就会发现在中国发展的各个时期,我们对儒家的讨论更关注儒学作为价值理性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对现代化的纠正、对工具理性的平衡,是从终极关怀、价值理想、人生意义、社会交往的方面积极肯定儒家文化价值体系的承继与转化。因此,哲学一名不应当是西方传统的特殊意义上的东西,而应当是世界多元文化的一个富于包容性的普遍概念。就读期间,我有幸受学于当时在世的一大批老先生,并得到了他们的全力栽培。
1991年,我把主要精力转向古代思想研究和现代哲学研究,先后出版了《古代宗教与伦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两部著作。朱子学的对象主要是士人。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提出仁爱、自由、平等、公正为内容的新四德,而以和谐社会为目标。朱子强调格物致知,强调格物对象的广泛性并且肯定穷理途径的多样性。
仁统四德,其主要着力所在仍是仁。仁与世界的关系:仁体生生,天道生生,这是人生之乐 文汇:在《仁学本体论》一书中,您似乎特别注重仁体论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能跟我们稍微讲一讲吗? 陈来:首先仁体论对生活世界的理解是我们生活的世界在本质上是一个活生生的世界,一个包含无数关联、变化的世界,一个内在地含有价值的世界。